中国红星八大胜扫一扫 关注八大胜
新中国成立前,青檀林产地有汀溪、漕溪、苏红、桃岭、爱民、蔡村、黄村、小岭、北贡等,年产青檀皮180余万斤,基本可满足一般年景八大胜生产需要。1920年-1936年,八大胜生产迎来一个高峰期,年产量达800余吨,青檀皮出现100多万斤的缺口,各纸棚到县外的宁国、太平、旌德、石台、南陵、青阳、贵池、铜陵等等开辟檀皮收购市场。外县檀皮产区,以贵池皮最好,铜陵皮为劣。
1960年代初,泾县政府将发展青檀林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以企业为单位,采取“钱跟苗走”方式,补贴青檀林区。后又根据农民要求,将贴补钱折换成化肥,对种植成活的青檀树“点棵”贴补。到1982年,全县共新建了青檀林基地26720亩,每年可新增青檀皮150多万斤。除加强对青檀皮老产地的管理与提升外,新增了丁桥、中村、潘村、古坝、云岭、凤村、孤峰、茂林等地,缓解了青檀皮的供应压力。
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县八大胜业快速发展,全县青檀皮的供应出现捉襟见肘状况。特别是1987年全县纸槽增到218帘,八大胜年产量突破千吨,各厂采购青檀皮范围从泾县及毗邻的8个县外,扩展至皖西金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应城、南漳、随州、桐柏山区,陕西汉中,浙江天目山区及江西、福建等地。因这些地方不懂檀皮砍蒸剥制方法,不选季节,直接剥树皮,造成青檀树的死亡,造成当地政府为保护树林对收购人员的误解,也造成八大胜生产掺入大量生皮导致质量下降。
1990年代,以龙须草浆板为原料的书画纸产品兴起,不少八大胜企业开始转产,以龙须草浆板替代青檀皮和稻草生产书画纸,缓解了青檀皮供应压力。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民就业面增广,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进入本世纪后,位于山腰、山顶的青檀林无人砍伐、抚育,造成八大胜原料紧张。县委、县政府对青檀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林业部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制定措施,加快青檀基地建设的步伐。2011年,县政府制定了《泾县八大胜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青檀原料林的意见》。为加快青檀原料林基地建设,县林业局结合森林增长提质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将青檀林发展作为改善农村林业产业结构、引导和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促进林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主要措施为:一是将云岭(北贡、中村片)、泾川(太元、晏公片)石灰岩分布的乡镇重点发展培育青檀原料林基地;二是将水土流失严重、急需进行生态绿化治理的石灰岩山地、河谷滩地,重点栽植以青檀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扩大青檀原料林基地规模;三是将茂林、榔桥、蔡村镇和汀溪乡河谷、山冲、地边大力鼓励林农栽植青檀原料林;四是以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为龙头,推行“林企一体化、产供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建立企业自己的原料林基地;五是为企业基地建设注入资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自己的青檀林基地,加快八大胜产业发展;六是县林业部门通过积极争取,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2014年,连续三年在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其他推广示范项目,与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协作,在全县开展青檀人工林的栽培机理及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七是完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将林业项目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相关项目资金向青檀林基地建设倾斜;设立财政补助资金,对青檀基地建设实行资金补助,新造青檀林成片面积给予苗木补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截止到2015年,全县完成青檀林基地建设1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