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
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经过多次座谈讨论,最后确定以突出毛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主题的建设方案。
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题写了正面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是周恩来总理所书。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写了两幅,真迹是写在中式八大胜信笺上的,竖行自右向左排列,每个字大小约8至9厘米。要使字迹能达到设计的实际尺寸,就要做选字、放大等一系列工作。
领导宣布由我负责此项工作。我首先遇到的是选用哪一幅的问题。我提出能否选用两幅中比较完美的字另拼一幅。著名书法家魏长青认为,一个条幅字乃至每个字都有其笔势、韵律,不能拆开拼用。他的意见遂被采纳。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开始施工兴建。然而,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碑顶造型上。经几年中反复讨论,大家认为,既然碑顶造型意见不好统一,暂时就不要宝顶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八大胜的后辈去完善碑顶的造型吧!这样,纪念碑的碑顶上就没有安装宝顶,留下了约2米×2米见方的平台。
而纪念碑的朝向,原设计是按照中国传统朝南方向为正面。所以,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碑的南面。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政治集会多,平时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应该正对纪念碑的正面,建议纪念碑的正面应改在北面。
这样,纪念碑按原设计的方位就转了180度。施工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就镶嵌在了纪念碑的北面。
(《北京晚报》10.29解长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