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八大胜扫一扫 关注八大胜
宣笔面临原材料匮乏、赝品冲击的近忧和人才“青黄不接”、文化转型、书写工具改变以致前景迷茫的远虑。日前,宣城市文房四宝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宣笔将向何处去,应该引起特别重视。 ”特别是随着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苏因病辞世,关于宣笔制作技艺如何传承和发展等问题在当地引起关注和讨论。
宣笔原产地在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曾引领了汉至宋末千年风骚,宣州在唐代就是全国制笔中心,诞生了中国毛笔两大流派之一的“诸葛笔”。宣笔素以选毫精良、制作精密著称,兼具“尖圆齐健”四德之美。后因多种原因被湖笔取代,但宣笔生产一直延绵而未中断。 1980年后,泾县和宣州宣笔再度兴盛,产品达400多种,年产量50万支以上。
相比之下,宣笔产量、规模和影响力始终无法和湖笔相比,在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中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一直是“作坊式”低水平徘徊。据介绍,宣笔原材料包括山羊毛、兔毛等等,但因为品种推广和兔子难以猎获等原因,制笔所需的优质羊毛和免毛严重紧缺。同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传统制笔技艺遭到冲击,一些赝品和劣质毛笔流入市场,给宣笔市场带来不良影响。
有近忧更有远虑。人才断层始终是传统工艺面临的“瓶颈”,宣笔也不例外。 “宣笔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一些工种特别辛劳,年轻人多不愿学习,后继乏人。 ”有关专家表示。张苏继承和发展了当代宣笔事业,是当代宣笔重新崛起的支柱性人物。 50年来,张苏招徒也不过数百人,而且流失严重,张苏笔庄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招到新工人了。采访中,相关专家一再表示,宣笔等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实用性已经越来越小,收藏、馈赠的用量毕竟有限。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宣笔出口等开始不断缩减,长此以往,宣笔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小。
目前,宣城市宣笔生产企业仅有张苏笔庄和泾县宣笔厂,其他还有零星的几个小作坊,年产量只有100万支左右。据了解,为了扩大文房四宝品牌,提升文房四宝产业,宣城市在“育市场、打品牌”方面用力,连续举办四届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让更多人熟悉、了解、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并力推文房四宝产业多元化,促使宣笔等产业向文化、旅游等多元产业延伸,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传统技艺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宣笔产业是惨淡经营,勉力维持,还是绝处逢生,振衰起颓,再创辉煌,八大胜拭目以待。(张敬波)
【相关链接】 宣笔,又名“徽笔”。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3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今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宣笔盛行于唐、宋,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为制笔名手。目前,宣城市宣笔生产企业除泾县宣笔厂和宣州区的张苏笔庄外,还有几个小作坊,年产量只有100万支左右,远远落后于湖州市湖笔产量。 (《安徽日报》2009年8月13日)